没有生过孩子的人,可能会觉得,生孩子的痛苦,也就是分娩那个时段。
但事实上,从怀孕到生完孩子后的一年,都是她们人生中的至暗时刻。
因为产后激素变化,导致她们敏感、脆弱,情绪不稳定(相当于长达一年,每天都来大姨妈)。
她们觉得胖了几十斤、身上很多妊娠纹的自己,非常恶心;
而周围的人不关心她们的感受,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;
婆婆的指责和丈夫的不作为,更加剧了她们的痛苦和孤独。
可是别忘了,孩子多大,妈妈就多大,她也是孩子出生后才当上妈妈的。
所以我们要更加关注新手妈妈的情绪!
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,女人生产之后,由于体内的性激素,身体的肥胖,心理的脆弱,情绪等变化很大。这时如果丈夫不懂得去承担照顾孩子和妻子的责任,那么很容易导致妈妈情绪起伏不定。
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,也为了预防产后的抑郁。希望作为丈夫的更多人,能够多给予妻子一份关心和问候,闲暇之时多陪伴她,帮她疏导内心的不愉快。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再挽回,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让悲剧重演。
预防产后抑郁的方法调整好生活方式
在怀孕时,应该多了解怀孕、生产、喂养宝宝的相关知识,并积极消除这方面的恐惧、紧张心理。孩子出生后,能知道怎么带宝宝,这样才能接受在社会中的新角色。
照顾宝宝很费精力,所以,产妇一定要多休息,不然的话,很容易疲劳,睡眠质量也差,长此以往就会觉得心情郁闷、情绪低落。一般建议,宝宝睡觉时,产妇也应该去睡觉,这样才能好好的补眠。
此外,还应该坚持锻炼身体,多出去走走,比如带孩子一起去散步或者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等。
调整好心理状态
调整好心理状态是预防产后抑郁的关键。产妇应该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情,对生活要充满热情和自信,尽量避免消极的心理和负面的情绪。
宝宝的出生,让产妇成了妈妈,一时间角色的转换,可能会有所不适应,但是想清楚自己肩负的职责和对家庭的幸福感,就能让产妇乐于接受这个新身份。
需要家人更多的关心和关爱
很多新手妈妈拼命催奶、熬夜喂奶,非常辛苦,难免会发个脾气、吐槽或抱怨。
当爸爸的需要耐下心来,倾听抱怨、安慰、赞美、帮妻子做背部按摩,这时候千万不要摆事实、讲道理。
对于神经紧绷、一直处于战斗状态的新手妈妈来说,很容易把讲道理视为批评、指责,继而压抑自己,或者感到委屈但忍气吞声,也可能爆发家庭战争。
这更关系到未来几十年家庭能否和谐,别人不理解还能忍,可如果丈夫不支持、不体贴,那新手妈妈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。
关于婆婆和妈妈:有研究显示,在亚洲文化中,新手妈妈如果和婆婆处于同一屋檐下,罹患抑郁症的比例会上升。
试想,坐月子期间,如果三个女人(产妇、妈妈、婆婆)都在家,一点小事引发意见不一的时候,画面是不是很奇妙?
而且,对于育儿的不同观点、意见分歧,对自己的妈妈发个小脾气也心无挂碍,哄哄就过去了,对婆婆可能就心存芥蒂,压抑自己了。
所以建议由产妇的妈妈来照顾自己的女儿,毕竟婆婆不能像生你养你二十多年的妈妈那样照顾你、迁就你。
如何判断有产后抑郁的倾向?
产妇不能安心休息、情绪不稳定、莫名其妙的哭泣,其中失眠是最显着也是最令人烦恼的症状。
随着病情的加重,产妇可能出现精神压抑感、无助感、沮丧、兴趣减低、对生活缺乏信心等。
产妇对周围事物缺乏自信,也不想和家人沟通。
产后抑郁症的患者还表现为与丈夫及家人关系不协调、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。
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同时伴有躯体症状,比如头痛、食欲欠佳、恶心、呼吸及心律加快失眠等。
产后抑郁症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,难以集中精力做事情,比如照顾宝宝。
产后抑郁症的患者病情严重后会有自杀或者杀婴的想法或者行为。
多数患者都有食欲不振、胃纳差症状,美味佳肴不再具有诱惑力,患者茶饭不思或食之无味,常伴有体重减轻。
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性欲减退,严重的患者会完全丧失性欲,多数患者有性感缺失。
如果已经产后抑郁了,该怎么治疗呢?
许多新母亲对分娩后为什么会有脆弱,孤独和烦乱的感觉而奇怪。她们的感觉似乎与她们预期的感觉不一致。她们非常奇怪:“为什么偏偏我会得产后消沉?”这其实就是产后忧郁。
产妇产后抑郁对自身的健康很不利,也影响到对孩子的照顾,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发育,是值得关注的。如果发现产妇抑郁症,家人要及时与产妇沟通,消除产妇的一些不愉快的心结,要更关心和关注产妇,让她感到有温暖,慢慢的引导产妇走出阴霾。
家人要全心全意的为产妇做好一切,在不久的将来她会感激你们,感谢你们为她做的所有。所谓一家人,是要充满爱和帮助的。不管是婆婆还是妈妈,都要照顾好你的家人。
需要给产妇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, 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对于远离抑郁症是具有一定的帮助的。若是产妇坐月子的环境太过于嘈杂的,自然会弓|起产妇心理的烦躁焦躁心理,从而加重产妇抑郁症的以上症状。
及时的去看精神心理医生,到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的治疗,专业的治疗能让产妇更快更好的恢复。
产后抑郁症的治疗遵循忧郁症的治疗主要通过心理治理、抗忧郁药物治疗、物理康复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。轻度产后忧郁可能仅需要心理治疗就可以改善,严重的需要配合药物治疗,因此需要考虑到乳汁对婴儿的影响等。
从原则上来讲,哺乳期应尽量避免用药,若是必须用药,应选择副作用比较小的药物。